古典音乐欣赏——沃尔塔瓦河

作品名称:沃尔塔瓦河;英文:The Moldau;捷克:Vltava;德语:Die Moldau
作品类型:交响乐,交响诗(symphonic poem)
作曲家:贝德里赫·斯美塔那(捷克,1824-1884)


       第一次听《沃尔塔瓦河》是在大学的选修课《西方音乐史》。

       当时听课估计也没多认真,课上听这个曲子时的感受已经没有多少印象了,仅记得老师介绍曲子中用旋律描写两股涓涓细流,慢慢汇聚成滔滔大河,进而奔流向大海的场景。

       这门课考试时有一道听力题,就是听几段曲子,依次写出作品名称和作者。复习的时候,老师“划重点”,提供一个磁带录有“应重点掌握”的曲子,听力题就在磁带里的内容里出。于是拷贝了一份磁带,上下课的路上听听,就当复习了。磁带里就有《沃尔塔瓦河》。一旦认真听起来,就喜欢上了,感慨音乐家的才华,用音乐把他的“母亲河”充满画面地描绘出来。

       也许是巧合,或者是“艺术的相通”,我国电影《上甘岭》的插曲也叫《我的祖国》,开头就唱到“一条大河波浪宽”。此作者乔羽老先生在访谈中说“本来写的是黄河或长江,但对于没见过黄河长江的人来说歌词的亲切感就少了许多,但大多数人的家乡都会有一条河,容易引起共鸣”,于是就简单的写成了“一条大河”。

       斯美塔那家乡的那条“大河”就是沃尔塔瓦河。


       《沃尔塔瓦河》是捷克作曲家斯美塔那(Bedřich Smetana)的交响诗组曲《我的祖国》(捷克语:Má vlast,英语:My Fatherland)中的第二首 Vltava (此曲以德文Moldau较闻名)。

1973年9月22日,苏联天文学家尼古拉·切尔尼赫在克里米亚发现了小行星2123。该小行星的英文名——2123 Vltava——就是沃尔塔瓦河的英文名。
沃尔塔瓦河(也译为“伏尔塔瓦河”、“莫尔道河”,德语为Moldau,捷克语为 Vltava)被视为捷克的“母亲河”,全场430km,是捷克最长的河流;发源于波希米亚森林,自南向北流经南波希米亚州、中波希米亚州和首都布拉格,在梅尔尼克注入易北河(Labe);名字来源于原始日耳曼语的 wilt ahwa,意为“狂野之水”。
沃尔塔瓦河流经捷克首都布拉格,其在布拉格的部分长31km,有18座桥跨越其上,包括著名的查理大桥(Charles Bridge

       斯美塔那于1874年11月20日至12月8日之间完成《沃尔塔瓦河》的创作,于1875年4月4日由捷克著名指挥家Adolf Čech指挥首演。

贝多芬创作第九交响曲一样, 斯美塔那也是在全聋的情况下,凭顽强的毅力和完美的音乐感悟写完了《我的祖国》交响诗。

       虽然作为交响诗的其中一曲,但《沃尔塔瓦河》经常被单独录音或演奏(演奏时长约12分钟)。全曲共分八个段落,曲式结构为自由回旋曲式——沃尔塔瓦河的主题出现了三次(连续出现的两次算作一次),中间插入了其它的主题,就构成了回旋曲式,但因为第二段和第五段之间,连续出现了三次并列的其它主题,所以这个不算典型的回旋曲,只能称为自由回旋曲式。

斯美塔那在乐谱的标题下写了说明:这首作品描写的是伏尔塔瓦河从源头到易北河的沿途风光。“伏尔塔瓦河有两个源头——流过寒风呼啸的森林的两条溪水汇合成一道洪流,冲着鹅卵石哗哗作响,映着阳光闪烁光芒。它在森林中梭巡,聆听猎号的回音;他穿过庄稼地,饱览丰盛的收获。在它的两岸,传出乡村婚礼的欢乐声,月光下,水仙女唱着迷人的歌在浪尖上嬉戏。在近旁荒野的悬崖上,保留着昔日光荣和功勋记忆的那些城堡废墟,谛听着它的波浪喧哗。顺着圣约翰峡谷,伏尔塔瓦河奔泻而下,冲击着突岩峭壁,发出轰然巨响。尔后,河水更广阔地奔向布拉格,流经古老的维谢格拉得,现出它全部的瑰丽和庄严。伏尔塔瓦河继续滚滚向前,最后同易北河的巨流汇合并逐渐消失在远方。”

       除了用语言描述,斯美塔那用音乐表达了他对沃尔塔瓦河的热爱之情:

  1. (引子,e小调)乐曲一开始,一寒一暖两股清澈的泉水从山涧涌出——长笛音色明亮而又冰冷,以上行波动的音型奏出寒流;单簧管音色轻柔温暖,携下行波动的音型奏出暖流前来汇合;与此同时,小提琴清脆的波奏、 竖琴晶莹的泛音犹如飞溅的浪花在阳光下闪烁着银辉。两条小溪欢悦地向前流淌,渐渐地,水流越来越大,水势越来越猛,最后终于汇聚成一条波涛翻滚的河流—沃尔塔瓦河——沃尔塔瓦河主题随即奏出。
  2. (A段,沃尔塔瓦河流主题,e小调)第一段是单三部曲式,小提琴深情地奏出贯穿全曲的主要主题——沃尔塔瓦河主题:中间部主题转为G大调,使音乐更加雄壮、明朗。再现时又通过主题的大小调交替.把情感的浪潮步步向前推进。沃尔塔瓦河主题由一个宽广的、律动性很强的旋律来表现,由全体乐队演奏。
  3. (B段,森林猎号主题,C大调)河水经过一片茂密的森林(乐队浓重厚暗的音响来塑造森林形象),猎人的号角在森林中回响(号角声由小号和圆号奏出),明朗的大调色彩和节奏来表现猎人正午时分的狩猎场景。
  4. (C段,捷克乡村舞曲主题,C大调)一个村庄出现在河岸上,从岸边的村庄里传来捷克民间轻盈欢快的乡村波尔卡舞(由小提琴和单簧管奏起轻快的波尔卡舞曲)。这是黄昏时分,村民们正在欢乐地举办婚礼(C大调、2/4拍子)。 单簧管和小提琴,由弱渐强,又由强渐弱,给人一种由远而近,又由近而远去的感觉。
  5. (D段,水仙女主题,降A大调)音乐逐渐转弱,管乐宁静柔和的和弦描绘了夜幕徐徐降临; 长笛和单簧管奏着起伏波动的音型, 竖琴拨响串串琵因音,圆号以极其微弱的力度在长音上爬行, 小提琴在高音区奏出优美动听的慢板旋律,象征一群美丽的水仙女在月光下翩翩起舞。黑夜逝去,黎明将至,沃尔塔瓦河主题再次出现(e小调)。
  6. (E段,圣约翰峡谷主题,e小调)沃尔塔瓦河水继续向前奔流,当它穿越圣约翰峡谷时,巨浪猛烈的冲击着石头、峭壁,发出雷鸣般的吼声。乐队运用宏大的音响,通过铜管乐器和定音鼓的加入,使音乐表现出紧张、阴暗、严峻的凶险气氛,构成一幅惊心动魂的景象。
  7. (F段,高堡主题,E大调)河水终于冲出了险滩,波澜壮阔、满载胜利的喜悦向前奔腾。音乐骤然明亮、坚定,沃尔塔瓦河主题由原本柔和、暗淡的小调式转为明朗的大调。最后,沃尔塔瓦河来到了离布拉格不远的城堡——布拉格城堡 ,所有的管乐器高昂地奏出古老城堡的主题(交响诗的第一乐章《高堡》的主题)。
  8. 8.(A2段,尾声,E大调)最后,音乐渐渐减弱, 犹如滔滔河水向前奔流,并渐渐消失在远方……

柏林爱乐乐团演奏《沃尔塔瓦河》,卡拉扬(Karajan)指挥

2015年由斯洛文尼亚一个青年交响乐团演奏的《沃尔塔瓦河》获得大量好评

馀欢未尽

  • 沃尔塔瓦河的主题并非斯美塔那原创,而是改编自16世纪意大利男高音Giuseppe Cenci所演唱的歌曲《La Mantovana》。这段旋律,广为流传,衍生出波兰、罗马尼亚、苏格兰、乌克兰等版本。除了以斯美塔那的《伏尔塔瓦河》,以色列国歌《Hatikvah》、罗马尼亚国歌也引用了这个旋律。
  • 1874年,斯美塔那因病(梅毒)患上了听觉障碍,丧失了全部的听力能力。
  • 斯美塔那卒于1884年5月12日,葬于位于布拉格城堡(就是其交响诗第一乐章描写的城堡)的国家公墓(National Cemetery in Vyšehrad)。
  • 从1952年起,每年5月12日,也就是斯美塔那的忌日(斯美塔那卒于1884年5月12日),捷克首都布拉格都会举办“布拉格之春国际音乐节”,其传统开场曲目就是交响诗《我的祖国》。
  • 2011年的美国电影《生命之树》(The Tree of Life)中引用了《沃尔塔瓦河》的旋律作为配乐之一。
  • 1971年发现的2047号小行星以“斯美塔那”(Smetana)命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