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瓢浊酒尽余欢——送别
小时候看电影《城南旧事》,片中有小学生合唱《送别》的场景。歌曲好听,意境悠扬,与影片的格调非常匹配,于是印象深刻。当时电台流行播放影视主题歌或插曲,《送别》也多次被作为《城南旧事》的插曲多次播放。于是一直以为《送别》是因为《城南旧事》才创作的。
直到大学时去杭州游览虎跑寺,在那里看到了弘一法师李叔同的介绍,才知道《送别》是李叔同于1915年在日本留学时,将日本的一首歌重新填词而得。在汗颜自己的孤陋寡闻的同时,惊叹李叔同的文学功力——歌词的意境与曲调非常和谐。
再后来,又辗转得知《送别》的作曲其实是一位美国人约翰·庞德·奥德威(John Pond Ordway),他在1851年创作了一首歌曲 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(《梦见家和母亲》)。后来日本歌词作家犬童球溪在1904年采用其旋律并填写了日文歌词,命名为《旅愁》,发表后在日本广泛流传,被选入明治40年的《中等教育歌唱集》。李叔同于1905年至1910年留学日本,《旅愁》的旋律令他久久难以忘怀。回国后,他于1915年利用《旅愁》的旋律创作了《送别》,在华语乐坛留下了一朵奇葩,也成为美中日文化交流的佳话。
相传年轻时的李叔同与当时上海的另外四位才子被人称为“天涯五友”、“金兰之交”。李叔同与“五友”中的许幻园宣扬民权思想,提倡移风易俗,宣传男女婚姻自主。后来许幻园因家中破产而离开上海,临行前许幻园到李叔同家向他告别。李叔同望着挚友离去的背影,在雪地中站立良久,百感交集中写下这首词作经典。“一壶浊酒尽余欢,今宵别梦寒”——寥寥数字,却饱含离愁别绪。事实上李叔同跟许幻园根本没有机会“一壶浊酒尽余欢”。
可惜的是,李叔同的《送别》手迹并未流传。如今流行的《送别》最初发表的版本是1927年8月由开明书店出版的、裘梦痕和丰子恺合编的《中文名歌五十曲》。此书收入李叔同作词作曲或者填词的歌曲作品十三首。 此书的歌词字体是由丰子恺用毛笔以端正小楷抄录,而非标准的印刷字体。
长亭外,古道边,芳草碧连天
晚风拂柳笛声残,夕阳山外山
天之涯,地之角,知交半零落
一瓢浊酒尽余欢,今宵别梦寒
丰子恺版的《送别》在传播过程中,曾发生严重错讹,将“一瓢浊酒”之“瓢”,误作“觚" “壶”与“斛”。1935年百代公司的原版录音演唱者所唱的是“瓢”。
“一瓢浊酒尽余欢”之典故出自《论语-雍也篇》:子曰:“贤哉回也!一箪食,一瓢饮,在陋巷,人不堪其忧,回也不改其乐。贤哉回也。”
也许是先入为主,也许是熟悉,现在听原曲 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时,感觉相当别扭,歌词的韵律和曲调并不和谐,比《送别》差得太远。深深体会到好的歌词可以跟歌曲“琴瑟和谐”而相互成就为经典。